在海上連續工作183天,工資就能減半交稅!

今年是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。在這乘風破浪的100年里,發生了很多可以載入中國工運史冊的大事。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員工會百年歷史,回顧工會與海員一起走過的光輝歷程。
1922年,海員工會成功領導了香港海員大罷工,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依靠集體的力量撼動了帝國主義統治,被稱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起點。
海員工會積極組織廣大海員投身北伐戰爭、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,成為革命斗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。解放軍渡江戰役的時候,有19000余名海員和船工,使用木帆船,成功護送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,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,我國水上航運業幾乎是一張白紙,一大批因為戰爭滯留在境外的愛國船員毅然駕船起義回國,為新中國航運業奠定了最早的基石。
經過一百年的發展,現在,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船員人數最多的國家,擁有注冊船員165萬,其中海船船員78萬,內河船員(也就是在江河湖泊上行駛船只上工作的船員)87萬。在78萬海船船員當中,注冊國際航行的船員有57萬人。
海員是非常辛苦的職業。他們的工作場所遠離陸地、遠離家人,一上船就要連續工作8個月,遇到惡劣天氣或者特殊航線,還要24小時堅守崗位。包括海員在內的水運職工崗位普遍都有工作時間長、職業風險大、流動地域廣、技能要求高的特點。
近日,全總新聞中心召開“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”主題新聞發布會,中國海員建設工會主席李慶忠說,針對水運員工的工作特點,中國海員建設工會主動聯系船員家屬,幫助船員家庭解決急事、難事,已建成 260個船員家屬聯絡站;加大對船員的慰問關懷力度,完善船上設施和服務,開通海員就醫綠色通道和緊急醫療救助服務,減少生病船員從船上到醫院的轉運和救治時間;制定中國船員最低工資、最低伙食費、病亡處理等行業標準;推動實施海員稅收減免政策,維護海員群體的勞動權益。
海員一年有8個月工作在海上,很難享受陸地的公共資源。根據國際慣例,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都制定了海員稅收的減免政策。1999年,我國曾經為海員制定特殊的個稅起征點,當時的起征點遠高于陸地職工的。后來因為這個標準很多年沒有變化,使海員的個稅起征點逐漸和陸地職工持平。
2019“兩會”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海員建設工會原主席丁小崗向大會提交了《關于建議出臺海員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的提案》,通過各方面努力,從2020年起,一年在船超過183天的遠洋船員,工資收入減半征收個人所得稅,目前已有船員享受了這個福利。
光榮屬于勞動者,幸福屬于勞動者。廣大海員勤于創造、勇于奮斗,涌現了方枕流、許振超、孔祥瑞、竺士杰、孫玉國等一批先進模范人物,鼓舞著更多水運勞動者風雨無阻、勇敢前進。
(圖片來源網絡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- 評論
- 關注